IMG_8971拷貝  

小編阿嬤的廚房,還保留一口灶,

古早人他們都稱「灶」的單位為「口」。

這很有趣,因為灶炊食物,為了家人的「口」。

小時候常在阿嬤家跑來跑去,對這口灶的情感並不深,

但在這幾年過後,小編從台北大學畢業之後,回到公司幫爸媽分擔工作,

進過那麼多家庭的廚房後院,幫這麼多人設計廚具,解決廚房問題,

才對這口「灶」有很深的情感體悟。

IMG_8946拷貝  

阿嬤會坐在這個廚房角落,點燃從山上果園撿拾的廢柴,

天然的瓦斯能源,但生火卻不易,外婆仍引以為傲我的其中一個表妹會生柴火。

印象中我們看到這類情景,都是在電視上演50.60年代的傳統家庭戲劇才會上演,

而我的阿嬤,至今年節時分還是會用這口灶炊粿,炊的粿口感遠比大賣場賣的還要更香更Q。

還自己研發了市面上看不到的「木瓜粿」,

柴火旺旺的燒,聞到的每一口燒柴味都是阿嬤對子孫滿滿的愛。

IMG_8948拷貝  

地磚斑駁,歷史悠久。

阿嬤的椅子是木頭,過了四五十年寒暑,仍然如一。

即使後來時代進步,爸爸也為阿嬤做了現代的廚具在灶台的旁邊,

可是還是有許多的味道是瓦斯爐仿製不來的,

柴火慢燒,顧柴火的功力,火侯的掌握,在在都是阿嬤的真功夫。

阿嬤沒念過什麼書,她從19歲嫁給我外公開始,就是外公最佳賢內助,

用這口灶帶大了四個孩子,現在仍用這口灶讓孫子回憶她記憶中那最美好的時光。

我們吃的阿嬤的食物,除了吃進阿嬤的味道之外,更是阿嬤獨門自學的手路菜。

IMG_8954拷貝  

阿嬤的廚房還有這個小法寶。

這個是從前農業時代的天然冰箱,

吃不完的飯菜,就先放在菜櫥裡,

全部都是卡榫式的工法製成,跟現在的收納櫃比起來,更多了手作的溫度,

這是阿嬤的三合院,阿嬤的廚房,阿嬤的灶,阿嬤的菜櫥,阿嬤分享愛與溫暖的地方。

IMG_8972拷貝  

走出三合院,下山往城市的方向,

她的孫女現在也在創造給別人帶來溫暖的廚房空間,

我不做灶,我做廚房,

但是秉持古早時代作灶的精神,顧柴火的細膩,希望能讓每個家庭的烹飪時間都充滿食物的香氣撲鼻。

再與最愛的家人朋友們,一起享受在廚房的每刻時光。

 

阿嬤教會我的,我們的小事,對別人來說是大事。

所以要用最謙卑的心站在對方立場想事情,

作為一個能夠替別人解決問題的人,小編實感榮幸。

灶台的火仍繼續燒著,如同我們嬤孫之間的默契一樣不曾停歇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慶台安廚藝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